1铜天体仪:用来检索星象,换算球面坐标。
2铜质赤道经纬仪:测赤道经纬差及太阳时间。
3铜黄道经纬仪:测量不同的节气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4地平经仪:测量地平经度《方位角》。
5铸铜象限仪:测量天体的地平高度及天顶距离。
6纪象仪:测量天体间角距离的仪器。
7地平经纬仪:测量天体的地平经纬度。
店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淳风铸凝浑阁铜浑天仪。结构为表里三层,最外层是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层是四咏鹕彻 网址js7779(下据基准,状如十字,末树鳖足,以表四表)。在此之前,浑天仪只有相当于四咏鹕彻 网址js7779怯肓弦堑牟糠帧4永畲痉缈迹胩煲遣捎萌悖谑腔频谰场⒊嗟谰场⒌仄骄扯寄懿舛ǎ智擅睿嗣侨衔瞧鞔蟠蟾慕艘徊健
苏颂、韩公廉及所制水运仪象台
苏颂(1020一1101),北宋南安人,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据《宋史》记载,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吏部今使韩公廉有巧思,奏请用之,与其合作,创造出制水运仪象台。这套木结构的仪象台,高3丈5尺,宽2丈1尺,共分三层,上设铜制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用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等功用,前所未有。这套水运仪象台有一套较复杂的齿轮传动机构,代表了当时机械制造水平。
苏颂所撰《新仪象法要》成书于绍圣初年(1094一1097年),是一部叙述宋代天文学和天文仪器的专书。记有两宋时各种仪器的图形和尺寸,为后来研究古天文仪器,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3.元、明、清时期——古天文仪器成熟变革时期。元代,由于忽必烈等开国皇帝能够注意科学校术与经济的结合,因而在不长的百年中创造出一批更新更准确的天文仪器,其中最著名的如郭守敬创制的简仪。
简仪是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仪器。以往是用浑仪,由于上面各环互相交诺,观测时常被环影遮挡,工作起来很不方便,简仪把它们分别设置,则无此弊,有可同时观测的功效,而不被环影遮住。据说能有60余项测量功能。 明代在天文仪器研制方面没有大的突破,但在保存前代天文观测仪器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宋元天文仪器均置南京,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派遣人赴南京测绘原有浑仪和简仪等,制成木样,在北京按地理方位仿铸铜仪,现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两台仪器就是明代仿铸的。
清初,康、乾盛世时,天文观测仪器既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又引用西法加以革新。北京古观象台的沿革和陈列的仪表。从辽、金、元起,就开始了设台观测,但台址和详,金在中都(今北京)的天文设施主要取自北宋,候台估计在广安门外白云观一带(见元代吴师道《城外纪游诗》。元代称司天台,初期观测仍在金时旧址, 1279年于新建大都城东南角筹建太史院(天文机构),地点设在泡子河(即令古现象台北)。康熙曾明今终止南京鸡鸣山观星台的观测工作,迁移北京.1669—1673年期间对天文观测制度和仪器结构进行改革,采用西法,由南怀仁监造6件大型仪器加上乾隆朝所制两大铸铜雕塑仪器。在郎守敬、王殉等主持下,筹建达十年之久。明代称现星台,清代叫观象台,即今就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南侧的角楼。由此可见历代帝皇对天文仪器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古代学者所著各种技术书籍的流传,才是金沙国际 网址js7779中华文明的传承之道。反之金沙国际 网址js7779现代常识著作书籍却廖廖无几,才是金沙国际 网址js7779现代人值得认真的思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