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曾侯乙尊、盘两件一套,出土于曾侯乙墓室。这套铜盘造型优美,结构玲珑,铸造工艺精美,堪称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极品。
1.铜尊形体结构与铸造方法-唐县天工铸铜厂
曾侯乙尊由尊体和各种附饰、附件组成。尊体敞口、长颈、鼓腹、高圈足。口为双层,内层附饰规则的以铜梗组成的网状透空附饰,外层亦饰这种透空铜梗结构,但较不规则。口沿的透空铜梗附饰作花冠状,由上下两层虬组成,内外两圈,错落相间,每因有16个花纹单位,每个单位由形态不同的4对变形虺组成。虺各自独立、互不依附。每条虺下端由弯曲不规则的小铜梗支撑,这些小铜梗立于外层器壁的铜梗上,整个口沿和唇面形成了既极为复杂又错落有致,既玲珑剔透又节奏分明的立体花环。
铜尊颈部饰蕉叶纹和温浮雕的变体强螟纹,并附加四条圆雕的暇龙,龙首向上反风口吐长舌,身躯中空,由楼空的变形虺纹、螭纹组成。腹部亦附饰4条双身盘龙,龙首连于颈部龙尾,与双身分开。因足上部为楼空的纹饰,也有4条曲张多姿的双身龙作装饰。口吐长舌,双身的左右备缪附两条弯曲的小龙。整个尊体装饰有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候乙作持用终”7字。通高301毫米,口径250毫米。
铜盘由盘体和附件、附饰组成。盘体呈圆形、直口、方唇,短颈、浅腹、平底,四兽形足。口沿上有4个对称的长方形透空附饰,高出口沿。盘口唇饰铁空的变形螭纹。具耳的一侧的冠空附饰与尊口的完全一样,下有两条冠雕的变体兽形饰,绕于盘腹之上,口衔盘沿,尾部下垂作龙头,又回首向上。扁体中冤,由楼空的蟠螭组成。在透空附饰之间还饰有4条圆雕双身龙,口衔盘沿,龙头上蟠绕两条小龙,双身上各攀附三条小龙。盘的蹄足上陨绕一对编。盘体共装饰龙56条,朗48条。通高235毫米,口径580毫米。经内底原刻铭“曾侯乙之口口”6字,后改刻为“曾侯乙作持用终”。曾侯乙尊盘结构之复杂与精巧,犹如“丝瓜络子”,“达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极至”。
2.铜器的失蜡铸造工艺
铜尊由尊体和颈、腹、圈足的附饰组成。尊体由块范法浑铸,对开分型,由2腹范、腹芯和圈足芯组成铸型。荐底可见楔形排气孔遗迹,长38毫米,宽不足2.5毫米,可见尊体系倒立浇铸成形。圈足外附饰4条双身蟠龙。在龙与因足结合处可见铅锡合金的铸焊铆块,铸焊时以木片为范。说明圈足附饰的4条龙是分铸成形后再与因足对焊一起的,而龙舌也是分铸铸就后再与龙身焊接于一起的。铜尊体有预铸的8个接口,分成4组,上下排列。分别铸焊8件分铸的龙身组成4条双身龙,龙头焊接于尊颈部相应分布的4龙龙尾。颈部的4条婚龙以同样的方式与尊颈焊接,其弯曲的长舌也是先铸成形后再插入底部与之焊为一体的。 铜尊颈上部楼色在内壁安顿一个分铸的圆形楼空铸件,再放置尊颈透空附饰井预铸接。
尊口的透空附饰曲折盘组其铸造工艺值得深入讨论。尊项部的透空附饰是由4件整铸的结构相同的部件经铜焊组接而成。参差与对称徘比相结合,变化于齐整之中。环与尊颈是由20个铸接点分为内外两层组合起来的。这些直立的铜配件与水使透空饰连为一个整如此细密的由多层次透空饰和铜梗组成的器件,如用分范合铸法制作, 10厘米就需要十数块铭范,而且铸范形状各不相同,制范相当困难;而整个铸型由数千块范成,根本无法组装,实践上无法做到。何况运空饰高低相间,侧面还有钓状纹祥,所有这些,都是块范法无法实现的。用以支撑透空饰的铜梗,不少中部肥大,易被误认为是铸接或焊接的遗迹。经检验,无论是在透空饰与铜梗之间,还是铜梗与支撑之间,既无铸造被缝也没有焊缝,更没有发现焊接合金,显然,这些透空饰及其连接铜梗与支撑都浑然一体,系整体浇注而成。可见,曾侯乙尊的透空附饰是失蜡铸成组件后再与尊体铸接在一起的。
曾侯乙盘与尊风格一致,结构类同,铸造工艺大体相同。盘由盘体、盘足、盘腹部。曾侯乙尊盘的铸造工艺水平可谓登峰造极。事实上,它是分范合铸法和失蜡铸造的协同产品。由上述工艺分析可知,即使在失蜡法的工艺炯熟应用的时期,分范合铸法仍得到充分地使用,体现了分范合铸工艺传统的主导地位。失蜡法仅仅被用于铸造那些非其不能成形的铸件或附饰。